人生海海说一个人不孝顺父母的经典说说,过客匆匆说一个人不孝顺父母的经典说说,我们一生中会和8万人相遇,但如何擦亮双眼找到知心的朋友?孔老夫子告诉我们:听其言而观其行。

看一个人与父母如何说话、如何相处,便知这人是否孝顺。

看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风格准则,便知这人是否真诚。

不孝之人无情,不可交说一个人不孝顺父母的经典说说;不诚之人无心,不可处。

01

不孝之人无情

佛说:世间恩德有四种。位列第一的便是父母恩。

羊念跪乳之恩,乌鸦有反哺之义。作为儿女,善待父母是责任,亦是本能。

孔子的弟子有子说:孝悌也者,为人之本也。

司马迁在《屈原列传》里也提到:父母者,人之本也。

一个人若是不孝,便失了为人的根本,丢了做人的底线,和这样的人在一起,没有安全感。

百善孝为先。

一个人若是不孝,对父母至亲不管不顾,又如何奢求他能善待他人?和这样的人在一起,没有幸福感。

对父母恶语相向的人,不可能对伴侣百般温柔。

对父母不闻不问的人,不可能对朋友有情有义。

管仲在临死前,曾嘱咐齐桓公远离三个人:易牙,卫开方和竖刁。易牙,不惜把亲儿子烹煮了给齐桓公做菜吃,卫开方,抛弃父母妻儿侍奉齐桓公,竖刁,阉割自己替齐桓公管理后宫。

这三人,杀亲儿、弃父母,残自身,看似忠心极致,实际残忍至极。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成为春秋霸主,却不顾管仲劝谏,错信不孝之人,落得个被困宫中、活活饿死的下场。

在管仲看来,不孝之人不可信,与这样的人共事,如芒在背,如坐针毡。

佛语有言:堂上有佛二尊,恼恨世人不识说一个人不孝顺父母的经典说说;不用金彩装成,非是栴檀雕刻,即今现在双亲,就是释迦弥勒。若能诚敬得他,何用别求功德。

世人常常求神拜佛,或求心安,或求事顺,但佛提醒我们,自己家中就有活佛二尊,这两尊活佛,就是我们的父母。

侍奉父母,就是侍奉释迦、弥勒佛。孝养父母,就是最大的功德 。

不然,为何孝与顺二字相连?正是因为,孝养父母之人,便是守好了家里最大的福田,事事顺利,水到渠成。

你观察看看,孝顺之人,大多家庭氛围和谐,性格乐观开朗,遇事坚韧自信,为人真诚大方。与这样的人交友,你也会在耳濡目染中,变得越来越正能量。

有人说,我把父母接来一起住,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,为何父母还不开心?难道我还不够孝顺?

孔子用两个字解释了这种现象:色难。

在孔子看来,孝顺父母,最难的是态度。

我们总以为,父母没有收入,我们给钱就行,但这是发自内心的孝养,还是用金钱掩饰亲情的缺位?

我们总以为,父母跟不上时代,我们代劳就行。但当我们给父母买各种新型家电的时候,是否耐心给了指导说明,还是在不耐烦的语气里,让父母离时代越来越远?

如果父母唠叨的时候,你知道被唠叨的日子越来越少,不再摔门而去。

父母做错事的时候,你想起你也曾给他们惹了多少麻烦,不再恶语相向。

那么这种孝,才是发自内心的“孝”,你的温和、宽容,才能填满父母日益空虚的内心。

如果你是领导,你可以看看员工对父母的态度,来了解他对待工作和同事的态度,员工看领导,也可以如此。

如果你正在相亲,你也可以观察那一位对父母是否温和,来预测你们未来如果遇到风雨,那一位会是什么模样。

有孝心的人,不一定会成为你的朋友、爱人,但不孝之人,请一定远离。

和讲孝道的人在一起,会更有安全感,幸福感和正能量。

02

不诚之人无心

孝是做人之本,而诚,是立身之基。

诚是有信用,一言九鼎,说到做到。

《说文解字》中说,诚,信也。信,诚也。

诚、信互为解释,指说话做事相统一。

要和说话算话的人交朋友,这自古有之。

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,因为讲诚信,许多人都愿意和他成为交心的朋友。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这个故事,也就是成语“一诺千金”的由来。

和有诚信的人相处,才能互相信任,内心踏实。

诚,也是懂尊重,真心相待。

《程门立雪》的故事令人动容,正是因为“真心”最为难得。

宋时,学生杨时和游酢去拜见老师程颐,见老师正在庭院中坐着睡觉,便站在一旁等待,没想到天下起大雪,但两位学生没有离开。等到老师醒来,积雪已有一尺多深,两位学生也已成雪中人。

很多人也许会说,这两人不是“真诚”,是“真傻”。难道等待雪停再拜见老师,老师会有意见不成?

其实,这是对古人“诚心求学,尊师重道”的不理解。

唐朝韩愈就曾因为“师道之不存”而写下《师说》,呼吁尊师重道之风的回归。

程门立雪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,正是因为他们真心求学的诚意让人肃然起敬,他们尊重老师的典范让人自叹不如。

真心诚意做人做事,必然不会颐指气使,必然知礼节、懂尊重。

诚,更是立身之基,让人走得更远。

《大学》中谈: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但很多人不知道,在此之前,谈的是“诚意”和“正心”。

内心真诚,才能心思端正。诚意正心,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。内心若不诚,则修身免谈,更谈何治国平天下?

孔子的学生子张曾问老师,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。

孔子回答: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,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,行乎哉?

这说的就是为人要真诚,说话做事要忠信笃敬,这样,即使到了蛮荒地区,也可以行得通。反过来,如果为人不诚,就是在本乡本土,也将处处碰壁。

商鞅变法时,正值战争频繁、人心惶惶之际,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,他在南城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,并许下诺言,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,赏金十两。百姓不信,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可能得到这么高的奖赏,结果无人敢试。商鞅见状,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,才终于有人站出来,轻松地完成了任务,而商鞅,毫不犹豫地给了他50两赏金。

从此,商鞅树立了在百姓中的威信,变法开始顺利推行,秦国也日渐强盛。

不管哪个时代,诚信都是一个人、一家企业、一个国家能够走得更远更好的保障。

一个真心诚意的人,也许有点笨,但值得交心。

一个满口谎言的人,不管多聪明,但请远离。

一家守信求真的企业,也许产品有点贵,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他买单。

一家糊弄消费者的企业,不管东西多便宜,终将让所有人对他说不。

人之相识,贵在相知,人之相知,贵在知心。

和有孝心的人做朋友,他懂“相知难得”;和有诚意的人做朋友,他懂“如何知心”。

愿茫茫人海,你会遇到身行孝道、诚意正心的有缘人。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(7人评论 , 39人围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