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条“四世同堂”的短视频红遍国内。各国网友纷纷接力效仿。

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,我先生家的中国式亲情,四世同堂的温暖。

1、“怀德居”:醇美家风,代代相传

50年代初,先生父亲刘氏离开老家棠浦,到宜丰县中学求学,毕业后参加工作结婚生子,定居在县城。

5个儿女相继降生后,给这个家庭增添了生机,也增加了负担。先生父母每月不到百元的工资,既要养育孩子,还要赡养老家的父母,为了补贴家用,减轻父母负担,姐姐少年时便肩扛责任书写大义,边上学边替父母分担家务,照顾陆续出生的4个弟弟。

1997年,先生父亲因病去世。儿女们化悲痛为力量,倍加孝顺母亲,尤其是近几年来,老太太患老年痴呆越来越严重,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。姐姐和兄弟们克服困难,全身心的孝敬老人。

每一个节庆日,姐姐和兄弟们都会轮流坐庄,大家携家带口欢聚一堂。老太太不愿意和儿女住在一块,儿女们除了请保姆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之外,只要有空,儿女们都会来陪老人聊天散步,晚上儿女们轮流陪住,陪伴值守,尽最大努力让老人安度晚年。

无论工作多忙,儿女们都会牵着老太太的手,逛公园或逛街,天气好的时候,开车带上老太太到就近的风景点兜风,游玩,呼吸新鲜空气。

传统美德在这个家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。

2、清明:血脉相承,岁月静好

刘氏大家族在几辈人的传承中,能够传递孝爱文化,也让好家风代代传承。和这个家族成员长久以来,骨子里那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对传统习俗中的节庆特别重视有关。

刘氏家族对清明与春节、中秋等同重视。为了清明扫暮有一个舒适的落脚处,也为了宗亲有一处守根问祖的聚集处。前几年,先生和二弟发起,在老家棠浦,对爷爷祖屋进修缮,为清明扫墓和宗亲聚会打造了最适宜的一处场所。

于是,每年清明时节,都是刘氏宗亲相聚的重头戏,来自省内外的刘氏后裔100~200人,纷纷扶老带幼或携妻带子,不约而同的相聚在家乡棠浦,爷爷的祖屋怀德居。女人们留下来做饭,打扫,孩子们在屋外嬉戏玩耍。男人们则上山扫墓祭祖,缅怀先人,集体祭祖,好不壮观。

短暂的共处的时光,联络感情,叙叙旧情,聊聊家常,吐吐心事,互通信息,共享资源,共叙乡情,共话发展。

3、温暖:暖暖家风,代代润泽

刘氏后人们继承了老一辈怀德勤勉的思想,也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联络感情,互帮互助,相互成就的机会。在日常生活中,几代人都自强不息,勤俭持家,孝悌可嘉,有问题群策群力解决,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大家庭氛围。也让刘氏大家族秉承的:“怀德于心,践孝于行,勤以致业, 厚德载物”的文化理念,一直传承至今。

先生的姐姐,对亲人的付出已然成为一种习惯,且几十年来无怨无悔。除了平日里在生活细节上对弟弟们的长期关爱和给予外,在照顾老太太方面,也是甘挑重担,用心诠释孝道。

先生的大弟弟,属于能工巧匠型的人,家中但凡有点琐碎事,他往往是第一时间赶到, 并处理妥当。他用行动书写孝道,时常放下手中生意照顾老人,无怨无悔。

先生的二弟重情重义,兄弟合心,其利断金,特别能够诠释他对兄弟们的付出。为解家人后顾之忧,在家人们遭遇重大问题时,当仁不让应是二弟处理问题时的一种常态。这些年家人们多受其恩泽。

虽然电视新闻里经常看到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故事,但是实际上照顾一个老年痴呆的患者,比想象中要痛苦的多。

考虑到我们在异地他乡工作,先生小弟家两口子,大包大揽的为我们承担了照顾老太太的重担。

在这种照顾病患的巨大的压力面前,种种辛酸和不易,也时常会给自己带来焦虑。在沮丧和无奈中,在道德的枷锁里面,这类患者的子女同样被禁锢被折磨,所以这种付出是巨大的。

而先生用对生活的仪式感,力所能及的来表达对亲情的珍视、回报和关爱,在注重生活品质,重视细节和过程上,在互动的良性循环中,他对亲情的珍视己然成为了生命中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了。

一辈做给一辈看,一辈跟着一辈学,尽管老太太患老年痴呆,但时常还是很清醒的,在祖孙四代其乐融融的氛围中,满足和幸福感刻在大家的心里,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。刘氏家族优良的家风在这个大家庭里代代相传,润泽着每个人的心田。

有一种亲情叫作四世同堂
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(7人评论 , 39人围观)